克丽思算是2002bactch的,这是因为她的级别和这一batch相同。尽管她是从很高的级别做起的。
她之所以引起安言的注意,只要是在过去的一个周五,安言不得不一天开两次会来讨论她的去留。
以下的众多约束条件使得让一个大家都认为不称职的人离开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1.2003年发生了在整个审计行业轰动的“非罢工” 运动
2.公司的管理层推行“我们关心你们”运动
3.本行业长久以来的“只说好话”文化
4.新入职员工的“觉醒”与“困惑”,前者例如首府本公司某新进员工向冯之礼先生写信抱怨,管理层没有经过慎重的“教育”和“关心”就让他离开公司;后者例如凯文的自杀事件。
5.人力资源部门对于管理层压力的反弹
6.公司基于利润的高增长前提下对成本的一力挤压
当然所有上述情况确实互为因果的,例如因为“非罢工” 运动,所以管理层推出了“我们关心你们”的政策;
也因为这场运动和凯文自杀事件,人力资源部门不得不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及新员工的“觉醒”,人力部门开始越来越敏感于让任何一个人离开;
而“只说好话”的文化又使得即便每个经理都觉得某个员工很差,也很难会在绩效考核中明确指出其弱点。(这一文化其实造就了很多人,包括目前在台上的一些老板们,往好处说,这一文化的核心是“宽容”。)
所以最后当克丽思得罪了所有的经理之后,她的绩效考核仍然难以实质性地反应她自身的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必然为此而反弹。
而留下克丽思对于老板们而言又十分之头痛,因为没有经理会用她做事。这样的话,她的“有效工作小时”(chargeable hours)就会十分低。
而本公司目前又是用人之际,内陆本公司不断地扩张和招人,理由就是现有的员工资源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量。
这样问题就明显了,为什么放着一个级别如此之高的人不用,而又不断地招人呢?
其实这样的一个大公司,遇到这类的事情应该会很多,各个部门和级别早就应该对这类事件驾轻就熟了。出现这样怪异的局面实在不应该。
那么当一个人或部门在他完全可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做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专业性是不是一个公司的最重要的东西呢?责任感和领袖能力又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呢?
2007年8月6日
170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