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公共政策编辑高嵩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面积冰雪凝冻袭击让中国的能源、交通网络及社会动员体系经历严酷考验。尽管不是战争袭击,但这次灾害造成的破坏足以让中国官方在如何改善预警系统、提高抗打击能力上提高警惕、检点漏洞。
不用设想战争的袭击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一场持续半个多月的低温雨雪天气,几乎让中国腹心地区14省市的交通要冲、能源中心或经济腹心陷于瘫痪。
被冻死的公路、断了电的铁路,以及被冰雪覆盖了跑道的机场让这一带在最为忙碌的季节一下子乱了套。甚至连国家总理的视察专机也只能绕道飞行。大批返乡民众堵在路途,忍受冰雪的寒冷。受灾地区的居民,也在冰雪的封堵中,承受黑灯瞎火、物价飞涨、粮食短缺、信息不畅等带来的恐慌与不安。
这次袭击在中国各省区官员换届高峰之际突然来临,新旧交替的地方行政体制在危机袭来时,仓促上阵。
其实,这次大面积灾害并非毫无征兆。早在1月中旬以前,西南省区即出现凝冻导致的交通中断、供电紧张状况。这些最先受灾的地区,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煤炭产地及火电输出区之一。
中国社会体系的设计,在信息传递上有足够多的通道,除了官方的内部传达系统,面向社会的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乃至居委会交错延伸──这种树枝状社会管理系统,理应可以让重大信息在最快的速度内,传递到民间。
按照中央气象台官员的说法,他们对此次冰雪灾害的预报是有效而准确的。但令人费解的是,在灾害蔓延之前,预报准确的应有效果并未在信息终端体现:购买车票的人群不断拥来,纷纷踏上不可预知的归途。
沿海省市的工厂没有察觉地按往年时间表放假,来自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工人们在各个车站的购票窗前排队等候,盼望着一年一度与妻子或者子女团聚的日子。随着雨雪的加剧,繁忙的交通网络就像突发梗塞的血管,逐渐放缓然后拥堵。直到事态恶化,大批人员滞留,有关方面才出面劝慰焦急的归客放弃回家的计划。广东也决定动员65%的工人留在本地过年。
信息传递的滞后一直是中国式救灾的通病。这个毛病在2003年的SARS期间暴露无遗,到2008年的这场冰雪灾害仍然明显。问题出在哪里?中国式的信息传递思维仍是先外后内、先官后民。在民间无法及时获得准确信息的前提下,希望已经在路途之中百姓“理解与配合”,显然有些强人所难。
连官方的新华社也发表短评谴责一些部门官员对公布信息的不耐烦。该社记者闻讯某地铁路因停电而中断采访有关方面,结果被主管官员称为“添乱”。
官方后来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交通部的路况信息开始在网易首页24小时滚动发布;火车通行情况也能在各家媒体随时公布。可惜,这种信息公开方式来得迟了一些。否则,应可为有效的社会动员争取到宝贵的“提前量”。
与1998年的空前洪水相比,这次冰雪灾害酿成的后果被认为更加严重。7000多万人因此受灾,众多县市、村落成为停水、停电的孤岛,濒临弹尽粮绝的窘境。一些地方,照明的蜡烛卖光之后,小贩们甚至将祭祀上香用的红烛也当作照明用蜡烛高价出售。
不止是信息公布的滞后。地处南方的电力网络脆弱在抵抗低温雨雪方面的脆弱表现,暴露出设计时的先天缺陷。这在工业化进程加速、对电力依赖越发深入的今天,无疑是个危险的隐患。这种隐患在日益蔓延的交通网络也同样存在。
电视画面上,官员在走访民间,为有如历经劫难般的蓬头垢面的旅客提供帮助;警察、士兵不停播撒食盐、沙土,希望尽快地消解越来越大的公路拥堵──中国政府系统强有力的动员能力在事态严重之后,立刻显现出来。
这显然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出现的一次灾害:“凑巧”赶上了历来压力不减的春运高峰;“偏偏”出现在对冰雪灾害应对不足的中国南方。但是,若能从这个不速之客带来的公共危机中吸取教训,业已支付的高昂代价也许就没白费。
2008年2月1日
2008年2月1日 为什么对雪灾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中国预警系统的软肋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